牙髓炎
牙髓炎主要由感染因素、化学刺激、物理刺激引起。查看全部内容

牙髓炎介绍

  牙髓炎主要由感染因素、化学刺激、物理刺激引起。

  感染因素:进入牙髓的细菌来源于口腔,从深龋洞传入者最多见,此外牙周炎患者有深达根尖的牙周袋时,感染可通过根尖孔侵犯牙髓,引起逆行性牙髓炎。一些非龋性牙体硬组织损伤也能成为感染途径,如外伤引起的牙折、楔状缺损、畸形中央尖、畸形舌侧沟、牙隐裂、面严重磨损、牙根纵裂。

  化学刺激:对近髓的深龋洞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或充填材料选择不当,都会造成对牙髓的刺激,发生牙髓炎。

  物理刺激:较强的温度刺激会引起牙髓反应。此外,电刺激、压力、创伤等也会造成牙髓的损伤。

  发病机制

  牙髓因受到病原刺激物的不同作用以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,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,在临床上会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和体征。牙髓受到刺激后,最初始的病理表现是血管扩张,血液充盈。若及时去除病原刺激,这种单纯的充血状态可以得到缓解,牙髓恢复到原来的状况。

  牙髓充血状况持续时间较长后,转化为急性牙髓炎症。若侵入牙髓的细菌毒力低,而机体的抵抗力较强时,牙髓组织的炎症多半表现为慢性过程。若急性炎症的渗出物得到引流,但炎症未能彻底消除时,也可转化为慢性炎症。即慢性牙髓炎,临床上最常见的一型,临床症状不典型,有些病例可没有自发性痛。反之,若机体抵抗力减低,或局部引流不畅,慢性牙髓炎又会转化为急性牙髓炎,即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。

  由于牙髓组织是处于四壁坚硬缺乏弹性的牙髓腔中,其血液循环只能通过细小的根尖孔,缺乏侧支循环,一旦牙髓发生炎症,炎症渗出物不易引流,髓腔内压很快增高,产生剧烈疼痛。

  症状

  急性牙髓炎

  急性牙髓炎(包括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)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,在不受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疼痛,疼痛有持续和缓解的过程,因此具有阵发性发作或阵发性加重的特点。

  夜间痛,患者常常因为牙痛难以入睡。

  温度刺激会加剧疼痛,在进食冷、热食品时可激发疼痛或者疼痛更为加剧,往往不敢用凉水刷牙。牙髓炎晚期,还表现为“热痛、冷缓解”的特点,热刺激会产生剧痛,这时患者常常通过含漱冷水来暂时镇痛。

  疼痛不能自行定位,疼痛发作时不能明确指出患牙所在,且疼痛呈放射性。

  慢性牙髓炎

 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:无明显的自发痛或有偶发的钝痛。但是,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长期的冷、热刺激痛病史。

  慢性溃疡性牙髓炎:多无明显的自发痛,但患者常诉有当食物嵌入龋洞内即出现剧烈的疼痛。另一典型症状是当冷、热刺激激惹患牙时,会产生剧痛。

 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:一般无自发痛,有时可有进食时患牙疼痛或出血现象,因此长期不敢用患侧咀嚼食物。

  检查

  确诊牙髓炎需要进行口腔检查、X线检查、CBCT检查等帮助确诊。

  口腔检查:一般包括探诊、叩诊、扪诊、松动度和有无牙龈窦道等检查,可辅助诊断。

  X线检查:有助于明确诊断,也是评定牙髓治疗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的、有效的指标。评定方法是治疗前后的根尖X线片对比,包括根尖部的牙本质、牙骨质、牙周膜和牙槽骨影象的变化。

  诊断

  医生主要根据病史、临床特征、口腔检查、辅助检查结果来诊断牙髓炎。

  牙髓炎的主要症状是疼痛,剧烈牙痛、夜间加重,温度刺激疼痛加剧等。

  问诊时患者描述的牙痛特点符合牙髓炎时,得出初步印象,然后进一步检查确定患牙的部位。

  鉴别诊断

  牙髓炎需与深龋、牙本质敏感、根尖周炎、龈乳头炎、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相鉴别。

  治疗

  由于缺乏充分的侧支循环,牙髓一旦发炎,不能自行消除,必须摘除牙髓才能缓解症状,并且需要去除牙髓腔内的感染,再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充填密封根管,杜绝再感染,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方法是根管治疗术。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,患牙一般都可以保存。但若治疗不及时,感染会进一步扩散,引起根尖周的炎症,甚至最终导致牙器官的丧失。

  1.治疗方法

  (1)可逆性牙髓炎 以保留活髓为目的,有直接盖髓术、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。

  (2)不可逆性牙髓炎 以去除牙髓,保存患牙为目的,如根管治疗术。

  2.治疗原则

  保存活髓或保存患牙,应急处理可以开髓减压,温盐水冲洗后,放置止痛药物(如樟脑酚、丁香油酚或牙痛水等小棉球)于龋洞内,可以暂时止痛,同时服用消炎、镇痛药,疼痛缓解后1~2天,视患牙具体情况选用:①活髓切断术;②平髓术;③牙髓塑代或根管治疗。无保留价值的患牙可拔除。


查看更多
查看更多

相关资讯

查看更多